丰收之际,家庭农场主的喜与盼


  
    
  
  
    我市采用流水线机械化育秧培育的秧苗长势喜人。图为副市长符红海陪同省农委领导在云阳街道兴雁家庭农场育秧基地观摩。
  



  
    
  
  
    种粮大户在抢收小麦
  



  三夏”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目前我市小麦抢收已基本结束。今年夏粮的收成如何?种粮大户对小麦托市收购价格是否满意?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主还有哪些期盼?记者在夏收现场走访了两位农场主,听取了他们的心声。

  姜爱芬家庭农场:
  夏粮比往年略有增产,发展有三个期盼
  “我的麦子已经基本收割结束了。现在,我们正在抓紧机耕作业,准备分批上水进行机插秧。”6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吕城镇“姜爱芬家庭农场”探访时,农场主姜爱芬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姜爱芬是我市首个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主,自2013年成立家庭农场以来,她一方面试点探索土地入股家庭农场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另一方面陆续投资添置了高速插秧机、大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装备,不断扩大种粮规模,目前,她的家庭农场粮食种植面积已突破500亩。麦收之际,记者第一次来到姜爱芬家庭农场是在6月3日的一场暴雨过后。当时,趁着雨后的间隙,她正带领一家人在抓紧时间抢收小麦。收割现场麦浪滚滚,机声隆隆,姜爱芬的儿子开着一台联合收割机在麦浪中来回穿梭,伴随着收割机的缓缓移动,一排排金黄的小麦应声而倒;她的儿媳妇骑着电瓶车奔走在田间地头,为机械添加柴油;姜爱芬则在收割现场、机库烘干房奔忙。
  作为农场整个夏收夏种的“总调度”,姜爱芬一刻也没闲着,每天早上5点多就赶到农场和基地将整个农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小麦抢收的关键时期,我们种田人最希望风调雨顺,颗粒归仓。”姜爱芬告诉记者,其实,在暴雨之前,她就开始收割了,谁知在收割了将近一百亩地的时候,就遇上突如其来的暴雨,麦地里一片泥泞,给收割机运行增加了难度,夏收工作也因此受到不少阻碍。尽管如此,今年的抢收工作还算比较顺利。虽然前期受到冰雹影响,后期又遭遇多阴雨天气,但今年她农场的小麦收成还是不错的,相比往年略有增产,估计平均亩产在650斤左右,长势好的田块,最高亩产可达700斤。”“地总归是越种越好!”临近采访结束,姜爱芬向记者道出了她的三个心声:一是农机维修服务要及时跟进。今年小麦抢收期间,她的机械有两次在田间出了故障,打电话给农机厂家,对方对“三包”期内的农机,会派售后人员及时帮助维修,但对过了“三包”期的农机,对方态度立马就变了,维修人员也迟迟不愿来。她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督促农机厂家和维修单位及时高效地做好售后服务,真正服务于农民。
  二是希望小麦托市收购价格再增长一点。姜爱芬说,国家实行小麦托市收购,让农民种麦吃下了“定心丸”,今年小麦托市收购价与去年持平,但我们种粮的用工成本已大幅上涨,土地租金也上涨较快。”姜爱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今年小麦平均亩产600多斤,烘干后收购价每斤1.18~1.19元计算,一亩麦子收入为700多元,而种子、化肥、农药和人工、机械等成本就要400元左右,如果扣除部分土地流转租金,小麦几乎没有多少利润。因此,她希望小麦收购价能够稳定增长。
  三是农田水利设施要配套到位。推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必须构筑田块连片成方的“吨粮田”,但不少种粮大户承包流转后的一些田块,大多分散且水利设施老化,灌溉也不畅。姜爱芬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帮助种粮大户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推动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宝家庭农场:
  争当示范农场主,期盼多点扶持
  走进延陵镇宝林行政村庄湖村的“中宝家庭农场”,已是下午一点半,农场主贡忠宝正端着饭碗在院内吃午饭,水泥场地上堆放着刚收获下来的小麦,正进行入库烘干作业。贡忠保对记者说:这几天抢收,像是上了发条,原来天气预报7日至8日还有暴雨,好在人努力,天帮忙,6日晚上两台收割机通宵作业,终于提前收割结束了。”42岁的贡忠宝种田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他的老母亲告诉记者,儿子初中毕业后就回家种田了,他不仅舍得吃苦,还用心钻研科学种田的技术,农田承包面积逐步扩大,还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办了家庭农场。你看,这是合作社办公房,那是培训室!”对于贡忠宝创业取得的成绩,他的母亲颇感自豪。如今,贡忠宝个人承包的农田面积已达300亩左右,再加上从安徽来丹承包经营的2个舅子和1个连襟以他的名义在当地承包的其他粮田在内,4人种粮的总面积有1000余亩。
  “我这个家庭农场硬件配套设施水平在茅山老区延陵镇来说,可以位居前列。”贡忠宝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依靠种粮带来的积累不断加大了农机的投入,到目前,他拥有2台688型联合收割机、3台大中型拖拉机、2台高速插秧机。2014年下半年,他还购买了一台粮食烘干设备。
  谈及如今的种粮效益,贡忠宝认为,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很好,对粮食价格也较为满意,但他同时坦言,种粮的土地流转金也“水涨船高”了。“现在土地租金已涨到每亩700多元,而农忙期间雇请开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机手,每天要300元,外加一顿饭,其他帮工也要80~100元/天,还要供应一包烟。如果不精耕细作,走全程机械化的基本增效之路,效益就难有保证。”他说,他的农机装备总投入已达150多万元,今年预定的一台烘干设备,由于资金不足,还没安装,准备在秋季投入使用。
  作为一名家庭农场主和新型职业农民,贡忠宝表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对家庭农场都很支持,我要争当镇江乃至省级的示范家庭农场主。”为此,他希望有关部门给予倾斜,推动家庭农场更好地发展,从而在希望的田野上依靠科技化、机械化、规模化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
  (朱辉明 蒋须俊 文/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