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皇帝咏丹阳诗赏析

        康熙南巡图     

    
    乾隆南巡在丹阳下榻的三义阁  
  


  由于南北黄金水道大运河的缘故,清代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为巡视民情、游览风光,六下江南,其中往返途经丹阳达二十四次之多。康熙、乾隆皇帝路过丹阳时大多感怀吟咏,留下御笔诗痕,这无疑是丹阳文化历史中的一大幸事。
  公元1684年,清朝国事暂告安定,海晏河清,为融洽民族关系、炫耀皇帝威仪等诸多愿景所驱,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首下江南,夜过丹阳,虽然没停船住下,却写下了一首《夜过丹阳》诗:锦缆徐牵夜未停,遥天烟霭带疏星。
  居人两岸明灯火,早是轻帆过驿亭。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晚上丹阳城运河边的夜景,龙舟由锦缆徐牵,自丹阳北水关进城,穿过贤桥,经过东门驿亭,出东门水关而去(原在城内东门运河边),明灯火”轻帆过”,皇帝老儿途经丹阳那种身心愉快舒适惬意不言自明。
  1705年,康熙皇帝第五次下江南,船已至常州,但刚刚途经丹阳时的诗意犹存,余兴未尽,随即补上两首《自过江至常州府杂咏》:其一:夜过丹阳道,红尘不染帆。氤氲存五内,浩气托经函。
  其二:延陵曙色阑,意与渚田宽。人尽农桑力,文风表面观。
  第一首写暮春入夜时分经过丹阳水道,皇船径直而过,沿途雾气袅袅,笼罩着四周,此情此景,浩然之气从诗人心中骤然升起,顺势寄托于经函文牍之中。
  第二首,船驶出丹阳界,地近常州,曙色已现,天色渐亮。诗人的心情就同河岸上的田野一样宽敞。你看,两岸景色一览无余,丹阳这一带古称延陵,是季子的封地采邑,历来人勤地沃,农桑发达,崇文尚德之风为全国之表,诗人笔下,词显褒义,皇帝口中,语多赞美。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也六次南巡。第一次(1751年)为丹阳的三义阁御笔题写“曲阿胜地”四字,其后五次登城霞阁,咏丹阳的诗有十首。期间,还有咏练湖三首,咏运河及方渎桥二首,咏金莺池一首,咏春夜雨一首。乾隆皇帝在丹阳共留下了十七首诗歌。
  第一次经过丹阳时,乾隆皇帝当晚驻跸三义阁,行宫外波光潋滟,清风徐徐,于是诗兴大发,写下《练湖》:其一:曲阿后湖古所闻,波光如练漪禨禨。
  中郎品鉴得神韵,光禄慧藻多清芬。
  其二:练影泓绿水春,长堤十里净无尘。
  中郎品藻称渊注,此语还当出此人。
  这两首诗表现了练湖闻名遐迩的悠久历史,湖面如练的秀美风光,反映了作者陶醉于江南水乡春色的愉悦闲适心情,且借《世说新语》中谢中郎和光禄大夫随宋文帝游经曲阿后湖的典故,侧面抒写练湖碧波千顷、洗净铅华的景象,用“得神韵”和“多清芬”,表现出对谢中郎之品鉴、颜光禄的诗句的肯定。以古喻今,希望有谢、颜那样的人才,治理社会,造福地方,流露出作者爱惜人才的愿望。
  第二次南巡(1757年)与上次间隔了六年,乾隆皇帝当年47岁,从方渎桥南行,在升平桥码头登岸,策马揽辔巡视丹阳。先入城西的望京西门,再出永和东门,到转河边的三义阁。凭栏远眺,逸兴遄飞,丹阳风光一览无余,写《登城霞阁二首》。
  其一:揽辔丹阳县,观风度巷衢。每因谷米价,惟是廑民劬。
  阁绮重登级,城霞向入图。遗风仰三义,胜概览全吴。
  后乐先忧意,同声众口呼。转旋赖洪造,元气幸差苏。
  读这首诗,似乎能见到乾隆帝骑着马,徐徐行走在古城街巷中浏览风俗民情,最后登上城霞阁观光的情景。诗人借三国刘关张三结义之典故,舒发了自己治理国家、强国安邦的胸襟。“惟是廑民劬(廑同“勤”,劬qú,非常辛劳)”、后乐先忧意”诗句中可略见些许民生意思,其中“揽辔丹阳县,观风度巷衢”阁绮重登级,城霞向入图”成了邑人的美谈。
  这二首诗写下来,乾隆自注“是诗五言六韵,二首四叠倍作,则六十韵矣!”后来第三、第四、第五次南巡,乾隆都留下了类似的诗篇,直到第六次南巡(1784年),他已是74岁的耄耋老人了,身边还带着三个皇子,其中第十五子琰就是12年后即位的清仁宗,史称嘉庆皇帝。三月初三,乾隆启航前往丹阳,仍然驻跸三义阁大营,乾隆再登城霞阁,观览曲阿胜景,感慨滋然而生,又作《登城霞阁四叠旧作韵二首》,充分显示出乾隆对丹阳的眷念之情。
  其一:傍岸驻舟跸,层楼近水衢。日游因旧迹,其建匪新劬。
  景概宜诗句,山川入画图。
  ……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