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的金石大家

  
    “中国梦·中国印”荆鸿篆刻艺术全国巡回展丹阳站展览现场 
   
       
    《中国篆刻报》刊登荆鸿篆刻特刊 
   
        
    福建漳州云洞岩摩崖《道德经》篆刻 
   
      
    荆鸿(右)被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聘为荣誉会长 
   
       
    荆鸿的部分篆刻作品集 

  从来没有一下子看到如此多的印章,篆刻的内容竟能如此丰富多彩,让人感到震撼!……”5月9日上午,我市176文化绿洲艺术展厅内人头攒动,中国梦·中国印”荆鸿篆刻艺术全国巡回展在此举行,偌大的展厅内,两万余方朱红印章,如同一个个跳动的红色音符,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展览期间,本报记者走近荆鸿先生,分享了他的艺术人生。

  受诸多大师指点的幸运儿
    记者眼前的荆鸿先生朴实低调,平易近人,回眸篆刻艺术之路,他称自己很幸运,有幸得到了郭沫若等大师的指引,终身受益。
  或许天生与印石有缘,荆鸿的父亲是书法家,他从小耳濡目染,观摩父亲泼墨挥毫,把玩父亲的各种印章。逐渐,他对印章上的文字很感兴趣,偶尔,也会找来石块在上面刻字。
  那时候荆鸿家住辽宁大连,他在童年时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那就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诗人郭沫若。郭沫若认为荆鸿是可造之才,为了培养荆鸿,专门为他请来四川籍著名诗人、书法家蓝菊荪当老师。此后的几年中,荆鸿在蓝菊荪的严格要求下,从背诵先秦古籍起,系统学习古典文化。蓝菊荪国学造诣精湛,通晓书画、篆刻,在他的指导下,荆鸿的国学和篆刻艺术有了突飞猛进。他曾给郭老治了一方“沫若珍藏”印,得到其赞赏,郭老把年轻的荆鸿推荐给了茅盾、巴金、臧克家、关山月等艺术名人。从此,荆鸿有机会跟诸多名家进行学习交流。而他与众多名家进行交流的重要“敲门砖”就是篆刻,他先后为巴金、臧克家、叶圣陶、朱光潜、秦牧等文化名人刻过印。虽然荆鸿并未四处奔走,但通过圈内互相举荐,他的篆刻技艺早已声名远播。

  南下闯出不平凡艺术大道
    作为一名资深报人,荆鸿有几十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他担任《辽宁日报》编辑多年,以多才多艺著称,编著了《写作与美学》、《诗歌之美》、新闻副刊》、鲁迅诗歌注释》等多部著作。他的书法功底扎实,是国内第一个“个人硬笔书法展”举办者,也是全国第一个出版硬笔书法字典的作者。然而,荆鸿最感兴趣的仍然是篆刻,他希望通过篆刻,广交天下朋友。
  为了这个心愿,荆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一路以篆刻会友,南下去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广东这块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他得到了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关山月大师的热心帮助,很快扎根在这里。
    广东不同于东北,荆鸿的艺术抱负就像南方的气温一样,激情燃烧。
  促使荆鸿一举成名的是老子名著《道德经》。1994年,荆鸿花费整整两年时间,把自己挚爱的国学经典《道德经》全文篆刻成1109枚印章,轰动了全国篆刻界。4年后,荆鸿来到老子的故乡福建漳州,花了八个半月时间,亲自把篆刻的《道德经》作品放大,全文刻在高33米、宽18米的云洞岩上,形成“云洞岩摩崖篆刻”,十多年来,这部世界上最大的篆刻作品成了当地的重要旅游景点。
  2009年,荆鸿又有了惊人创举,他花了4个月时间,在广州番禺莲花山上一块5000平方米的红砂岩上,篆刻了5000多个甲骨文大字,从而使莲花山成了名副其实的“甲骨文摩崖字典”。这些甲骨文字,形象生动,极具中国原始文化神韵,成为莲花山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荆鸿告诉记者,郭沫若先生生前有过编写甲骨文字典的愿望,但是没能实现,现在他要担起这个重任,把几十年来收集到的5000多个甲骨文出版成书,而莲花山摩崖石刻就是他的书稿。
  艺术贵在创新,篆刻的流派很多,但能自成一派实属不易。
  “学篆刻不难,要学好篆刻,在艺术上更上层楼就一定要跳出原来学习的框框,形成自己的风格”,荆鸿深知此艺术之道。自幼在古文化的浸淫中长大,荆鸿一直钟情于在篆刻中将甲骨文、金文、图腾以及篆刻结合起来,用富有意味的形象表现文字,增加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广义地讲,就象形文字来说,每个文字其实都是一个图腾,在我看来,图腾是个广义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形象美”,荆鸿将自己这种用富有意蕴的形象来表现文字的篆刻风格命名为图腾派。他把多年来的研究用于篆刻上,开创了姓氏图腾派篆刻。
  为此,他寻访各地姓氏,免费为人刻姓名印章,既交了朋友,也收集到了姓氏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编著了《万家印典》,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带有浓烈原始图腾文化和太极阴阳五行色彩的篆刻史书,书中汇集了他为各界人氏镌刻的12000多方姓名印章,见证了荆鸿行万里路、交万名友、刻万枚印的宏伟誓愿,其数量之多、风格之新、品类之全,在中国篆刻史上均属罕见。
  随着寻根热的兴起,荆鸿认为,当今有必要将文字立体化、姓氏形象化,把演变过程图像化。为此,他在广州办起了全国第一家“姓名博物馆”——中华姓氏博物馆,将无形的东西化为有形。用书法、篆刻、塑像、照片、图画甚至年画、剪纸等形式展现姓氏文化。

  全国巡展圆心中的中国梦
    荆鸿不但是一位篆刻家,也是一位文化宣传大使,他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篆刻艺术由小众变为大众,走向全国,遍及世界。
  当“中国梦”传遍全国后,荆鸿感到欢欣鼓舞,他设想走遍中国,通过篆刻艺术这个“中国印”,来宣传“中国梦”。从去年11月起,在中华文化促进会的推动下,“中国梦·中国印”荆鸿篆刻艺术全国巡回展开始在全国举行。荆鸿计划花两年多时间,在全国各省的40座城市举办展览,推广篆刻艺术,宣传中国梦。丹阳成为他巡回展的第七站。
  这是一次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展览,荆鸿展示了两万枚精心篆刻的作品。这些作品,最大的有近30厘米见方,最小的仅有米粒那般大。篆刻题材丰富,三字经》、《千字文》、道德经》、大悲咒》等儒释道经典著作令人目不暇接,唐宋诗词篆刻作品格调高雅。姓氏内容丰富,既有千百家姓氏,还有各种姓氏图腾和百家姓肖像,各个姓氏的祖先人物通过篆刻表现,形象栩栩如生。
  “中国梦”是大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展览的开场部分是很显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荆鸿还别出心裁地用百字系列诠释了“中国梦”,每个主题选用一百个不同的字体表达同一个梦想,百梦、百福、百寿、百孝、百爱……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令人大开眼界。

  难以割舍的丹阳情结
    荆鸿篆刻艺术全国巡回展的举办城市大多是地级市以上城市,像丹阳这样的县级市是个例外。然而,荆鸿却对丹阳情有独钟。这是因为,丹阳是荆氏家族的发源地。荆鸿来丹阳,受到了我市荆氏家族联谊会的热情接待,得到了我市文广新局、文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作为姓氏文化研究专家,荆鸿很早就知道自己的“根”在丹阳。荆氏起源于刘姓,西汉初年,汉高祖的堂兄刘贾因功封地吴郡等五十三城邑为荆国,刘贾受封为荆王。其子刘武隐居曲阿(今丹阳),易刘为荆,成为丹阳荆氏始祖。后汉武帝又封荆谭为荆王,封田5万亩于曲阿东南乡,名谭府庄(荆城港),并在此筑土为城,名荆城。千百年来,荆氏繁衍成为丹阳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并迁徙到全国各地。
  几年前,荆鸿曾到丹阳寻根,在荆氏族人的陪同下,他去镇江祭拜了荆王刘贾墓,与丹阳荆氏族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此次荆鸿篆刻艺术全国巡回展在丹阳展出,也促成了荆氏家族的一次联谊,北京市专家学者荆其柱、荆为平等专程来到丹阳表示祝贺。丹阳荆氏家族联谊会负责人荆建一、荆锡震、荆留芳等给予了热情接待,使荆鸿一行倍感家的温暖。
  丹阳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也是活动组织者之一,得知丹阳高度重视篆刻艺术,荆鸿非常高兴。“我提出申请,希望成为丹阳篆刻艺术推广协会的一员,与丹阳的艺术同道共同弘扬篆刻艺术。”荆鸿在篆刻艺术展开幕式上如是说。11日,在展览圆满结束后,我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负责人邀请荆鸿前往协会参观做客,并正式聘请荆鸿为协会荣誉会长。
  “我们老荆家根在丹阳,作为荆氏家族的一员,我心情非常激动,这些年我在外打拼取得了一点成绩,这次回丹阳办展览就是作为荆氏家族后裔,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的。”荆鸿表示,今后他会加强与丹阳文化界交流沟通,促进丹阳篆刻艺术推广。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