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课堂”,为农畅通“技术末梢”


  
    
  
  
    “田间学校”开班场景
  



  
    
  
  
    专家为菜农“问诊”
  



   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农业部门,往往存在科技与农民对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畅通“技术末梢”,让专家、教授更好地对接农民,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重点解决的瓶颈。从2012年开始,一种设立于田埂农业基地旁的“农民田间学校”在我市应运而生,这一被农民誉为“田埂课堂”的新型农技培训模式深得农民欢迎。
  “田埂课堂”是如何为农民畅通“技术末梢”的?近日,记者随来丹开展“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家教授一起来到云阳街道花园村,目睹了这种参与式、互动式培训的“田埂课堂”场景。
  5月10日下午一时许,天空不时下着阵雨,记者走进花园村蔬菜大棚基地内的一间课堂,里面共有四个方桌,20多位菜农早已等候在此,他们五六个人为一组围桌而坐,等候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家教授为大家解疑释惑,为蔬菜高效栽培指点迷津。
  “今天我主要针对当前辣椒、番茄生产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大家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当场交流探讨并上图:“田间学校”开班场景下图:专家为菜农“问诊”
  提问,以帮助大家解决生产的难题。”随着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主任王述彬教授的简单开场白,菜农们凝心聚神听讲,王教授从当前大棚保温、通风、施肥等关键环节一一道来。
  在互动中,一位菜农首先向王教授抛出了问题:我前期播种的番茄、药芹等小苗很好,但后期它们的根部会慢慢枯死,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提问人叫苏超,山东临沂人,在花园村承包种植了9个蔬菜大棚。他说,这几年番茄生长中不少菜农都反映番茄的根部易腐烂,但一直找不到根治的办法。
  王述彬教授询问了他蔬菜的发病过程,提出这是蔬菜的根腐病,可以用“托布津”药剂进行防治,这种病主要以预防为主”,他建议改种绿肥,譬如可以种一季苕子,既能肥田,又能改良土壤结构,待番茄挂果之际,将苕子翻入地里就成了绿肥。另外,还可用多菌灵拌种。
  “一亩地需要多少药剂拌种?”“一百斤种子加一斤药剂拌细土撒施即可,出苗后再适时打药防治……”“我种的毛豆出芽后不发,且连续两年都是这种情况,有何办法解决?”对此,王教授提出开沟并改种青菜调整茬口。正当大家七嘴八舌探讨蔬菜技术难题的时候,正在听课的花园村菜农石凤祥的妻子连忙跑到大棚里摘了几片带病的花菜叶子,带进课堂递给王教授。“你看,我种的花菜这段时间叶片上到处都是斑点,眼看一亩多花菜即将上市,我们心里非常着急啊!”王述彬仔细查看,随后冒雨来到她的蔬菜基地,现场把脉问诊,当即提出了花菜防病害的方案。
  临近授课结束,王述彬教授将一同前来的蔬菜研究所的3位博士介绍给菜农,近期蔬菜生产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会轮流前来蹲点指导。”并且,他还承诺物化补贴这块,将根据不同苗情为菜农免费发放部分蔬菜药剂。
  “今年是省农科院专家驻村开展科技服务的第三年,在蔬菜生长的每个阶段,他们都前来进行科技指导。”花园村负责蔬菜生产的村委会副主任张云才介绍,“今年4月份,王教授还为我村无偿送来了农科院自主培育的新品番茄、辣椒苗三万株。”下一步他们将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更好地带动菜农增收。菜农宛志长喜滋滋地告诉记者,王教授的讲课紧贴实际,没有理论说教,也不枯燥乏味,不仅帮大伙解决了问题,还从中学到了新技术。他说,他领到的三千棵辣椒苗,现在长势很好,已有部分开始结出小辣椒了。
  市农委党委副书记徐菊芳表示,长期以来农技推广灌输式的传统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把学校办在田间,通过学员的互动参与,能直接将新技能、新知识传授给农民,提高学员在生产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从而解决农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截至目前,田间学校”已在我市开办了8期。她表示,今后,农委科教部门将根据农时情况,将这一“田埂课堂”办到更多的种植养殖基地。(范磊  张凯 丹萍 须俊文/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